+VXzx803011或zx803055信譽老群,沒有三缺一的無奈,手機上的麻將群,隨時隨刻想打就打,百人大群,專人管理,跑包包賠加不上微信就加QQ 2521077636如果添加頻繁就換一個加隨時退群退押
誠信群主可免押進群驗群,滿意再補!
鐵桶在肩上漂了一天又一天,結果,海水把它沖到了一個島上,何處有一個女王的王宮
早晨,宮娥們翻開露臺的門,創造海岸上的這只鐵桶,叫道:"女王主公!您看有人把一只精致的鐵桶扔在岸邊!"
我和小敏在盈耳的水聲中冒著紛紛細雨緊追慢趕,氣喘吁吁來到了一個亭子前,看到九龍瀑的第三潭溪水時,阿寬已在我們之前支著腳架照了很多照片了
——荷花呢? 中國大量的古詩詞當中,不是把愛情和美女比喻成“并蒂蓮”“芙蓉”“荷花”“蓮”嗎?我們癡迷于漢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我們傾倒于《古詩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不都是因為詩中,有純潔高雅、浪漫脫俗、含蓄嫵媚“土情花”嗎?蓮花淡雅,含蓄,開得不張揚,不夸張,卻大氣,實在,綿綿密密,難以割舍,難以斬斷
中國人的愛情產生得慢,表達得含蓄,卻綿綿不絕,正好用蓮花來比喻
不絕也要用跟情花有關的“藕斷絲連”來比喻
而且“蓮”諧音“憐”,“憐”即“愛憐”、“愛”的意思
古人對“土情花”的鐘情可謂刻骨銘心了
較之于我們的“土情花”蓮荷,洋人的“洋情花”紅玫瑰,不僅顯得露骨,直白,小氣,熱情有余而含蓄幾乎無,缺乏“土情花”的綿綿香味,叫人懷疑洋人的愛情產生得快,表達得主動大膽,去得也快,是不是跟洋人的情人節和情花有關
“土新年”——春節,其實遠遠比洋人的“過年”——圣誕節有意思得多
遙想當年,早早的,臘月二十以后,我們小孩子就會挑上籮筐,挖回白泥巴,把墻壁粉刷一新
那時貧窮,沒有人家用得起石灰
但低矮擠促的農家小屋,經我們這么一打整,照樣煥然一新,充滿新鮮的、淡淡的泥土香
然后,競相擔了竹挑籮或者花籃,上山去扦松毛
看著新鮮翠綠的松毛,在八仙桌、供桌、春凳下,堆得越來越高,我們心中的快樂、幸福、興奮,都照樣漲得越來越高
在我們白天盼,夜里盼的過程中,過年、春節的腳步,就這樣越來越近了
但是,我們照樣覺得她太慢,步子不像是小姑娘,倒像是我們那纏了幾十年小腳,走起路來顫巍巍、慢騰騰的老祖母
大年三十,傍晚,家家戶戶,貼門神,貼春聯,放鞭炮,闔家包餃子,吃年夜飯,然后小孩子們挨個個長輩行禮拜年,長輩們逐個給小孩子們發壓歲錢
大年初一,蒸年糕,吃年糕,人人穿新衣,戴新帽,村村寨寨,耍龍燈,踩高蹺,唱大戲,拜年,放風箏,放焰火……隆重、熱鬧、融洽,中國的土“圣誕節”更富有濃濃的親情味
中國還有洋人根本沒有的,一些很有意思的“土節”,比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七月半(祭祖節)、元宵節等等
清明節,掃墓
這是對祖宗的隆重第五個太陽紀懷
于是有了膾炙人口的古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在,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清明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清明節前后,雨季漸近
國人習慣在這一天掃墓,看看祖先的墳墓,長草了沒有,如果有,就要及時拔除;看看開裂縫了沒有,坍塌了沒有,如果有,就要及時修整
風吹雨淋,土薄了的,要培土
該遮蓋的遮蓋,該培土的培土,該修補的修補,以免祖宗淋著雨水,受著風寒
端午節,兩千多年來,整個中華民族,執著、隆重地紀念自投汨羅江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這么高的待遇,對愛國者,對文人、對文學藝術的看重,在全世界,絕無僅有
端午節這一天,整個民族,包粽子,置辦糕點、水果,投入江河中,喂飽水鬼雨蝦,祈求它們不要去害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置辦雄黃酒,傾倒進江中,驅趕水鬼,叫它們無法害屈原
采來菖蒲、艾蒿等既芳香又驅邪祛病的香草草藥,投入江中,驅趕水鬼山妖,也獻給詩人作為禮物
詩人生前品性高潔,寧愿自沉汨羅江,也不愿意與污濁世俗同流合污
他常在詩中,用香花香草自比和比喻自己懷瑾握瑜,品性高潔
就讓詩人不乏香花香草相伴
多么善良,多么知道感恩的國人??!這樣的“土節”,難道該看輕和遺忘嗎? 吃著粽子,喝著雄黃酒,賞著賽龍舟,見到一束束艾蒿、菖蒲,掛滿家家戶戶門外,聞著菖蒲、艾蒿香,能不想到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嗎?能不為我們祖國自豪嗎?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最有中國味道的“土節”
月亮團圓,人也團圓
于是,盼團圓,恨不能團圓,思鄉,思念親人,就成了很多文學作品的主題
作品中就總是少不了一輪明晃晃、圓溜溜的月亮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一輪明月,鉤動過多少人心靈的琴弦,進入過多少人的夢中??!于是,無論離家多遠的游子,都要在這一天以前趕回家,與家人團聚
中秋節,是最有人情味、最有中國特色的“土節”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美麗傳說,都跟這一輪白玉盤有關
于是,與月圓、望月有關的中秋節,就更加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中國人對中秋節根本割舍不斷的濃濃情愫,早就深入了腦髓骨縫
一提到十五、中秋節,國人心里就會有一股暖流涌上心頭
古人,我們的祖先,對民族的土節是刻骨銘心的(當然那個時候,洋節大概也還沒有傳進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佳節而不能與家人團聚,這是怎樣折磨心靈,痛徹骨髓的事情?。∵@種疼痛,叫多少能寫詩文的人、多少不能寫詩文的人,在一個個寒涼、甚至是寒冷難耐的秋冬夜里,翻來覆去難以入眠,輾轉反側,或者徘徊窗前?。∷麄兒攘藥讐??彈斷幾根弦?無人知道,無法知道,但是他們心中沉沉的鄉思和憂愁,肯定是無法排遣和解除干凈的
重陽節,登高,賞菊花,采茱萸
于是,才有了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美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時節,賞著菊花,我們會想起那一位,“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歸園田居的偉大詩人陶淵明,和他的詩《飲酒(其五)》中的著名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們會想起那個偉大的天才詩人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遼闊江天萬里霜
”多么樂觀豪放的情懷!沒有詩人這一種偉大情懷,和千百萬前輩的努力,我們今天,又怎么有這一份閑情,在這里登高,賞菊花,喝菊花茶?。侩y道我們,不應該在重陽時節想起他們,第五個太陽紀懷他們嗎? 唉!土節,一個個土節,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像酒一樣,像血一樣注入了我們祖宗的血脈
我們身上,既然流著和我們祖宗一樣的血液,我們既然有著和祖宗一樣的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既然我們聽到唐詩,聽到宋詞,聽到元曲,心弦就會激動,我們就應該把我們的一個個“土節”,刻骨銘心
隨著年齡逐漸增長,我是越來越偏愛“土節”了! 余繼聰簡介: 余繼聰,男,彝族,1971年6月生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1994年7月嗶業于云南師范大學本科中文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云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曾經在《中華散文》《北京文學》《民族文學》《散文選刊》《青年文摘》《中華文摘》《讀者》發表過文章,作品被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21世紀年度散文選2004散文》《21世紀年度散文選2005散文》,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中國學生美文品讀》,《散文選刊》主編王劍冰老師編輯、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2003年中國散文詩精選》《2005年中國精短美文100篇》等權威選本
人命的列車,開進泥潭,咱們愛莫能助,不許變換爆發的究竟,卻不妨變換活著的作風
總有來日的更好總有即日的決定,總有將來的一馬平川總有此刻的無窮大概,總有認識的春今秋來總有遠見的酸甜米鹽,總有穩重的萬物寰球總有詩意的魅力道路,總有奢儉生存的雅俗總有忙閑打開的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