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灌節水技術包括滴灌、微噴灌、小管出流灌及滲灌。通過低壓管道系統與安裝在末級管道上的灌shui器,將水分和養分以較小的流量,均勻、準確地直接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層中。相對于地面灌和噴灌,它屬于局部灌溉,特別適用于經濟作物的灌溉。渠道防滲、管道輸水這兩項工程技術是提高輸水效率的有效措施,是水泥、塑料高分子新材料在農田水利工程中大量應用的體現。首部控制樞紐一般包括水泵、動力機、過濾器、化肥罐、調節裝置等。
工廠化生產預制混凝土防滲構件以及塑料管道管件,可加快施工進度,提高工程質量,還能減少渠道占地,減少清淤維護工作量,降低灌溉排水成本:美化農田環境,有利節水的普及,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渠道防滲技術特點:提高渠道的抗沖能力;減少渠道粗糙程度、加大水流速度,增加輸水能力,輸水時間可縮短30-50%;另外,在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的地區(如我國西北干旱地區)采用玻璃鋼出水口灌溉時,應正確布置灌shui器。減少滲漏,防治鹽堿化發生。
怎樣描述玻璃鋼出水口的效率更加有水平?實踐證明,春小麥與春玉米套種隔畦灌,棉花、玉米等寬行作物隔溝灌或隔溝交替灌,濕潤面積可減少50%,節水高達30%以上,增產幅度5%~10%。玉米坐水種,可節水900m?/hm?0mm壁厚以上的都成為管,因為不容易壓扁,呈管狀,所以叫滴灌管。,節電90~105千瓦時,增產幅度約16%,增收幅度約28%。
改進放水方式,把傳統的溝、畦一次放水改為間歇放水,進行間歇灌(又稱波涌灌),被稱為80年代地面灌shui技術的一大突破。間歇放水使水流呈波涌狀推進,由于土壤孔隙會自動封閉,在土壤表層形成一薄封閉層,水流推進速度快。在用相同水量灌shui時,間歇灌shui流前進距離為連續灌的1~3倍,從而大大減少了深層滲漏,提高了灌shui均勻度,田間水利用系數可達0.8~0.9。2、輸水、配水工程包括渠道和渠系建筑物,其任務是把渠首引入的水量安全地輸送、合理地分配到灌區的各個部分。
在利用污水噴灌時,應先對污水進行沉淀、篩濾,除去固體污物,有的還需加入消菌劑。污水灌的作物應以除蔬菜以外的經濟作物為主,對于谷類作物只用于作物生育前期,在作物收獲段時間應停止污水灌。
污水灌的土壤以砂壤土、壤土和壤質砂土為好,水量應結合作物的種類和生育期確定,如在作物苗期、早春和晚秋應少灌。實施污水灌要防止大定額灌溉,以免造成地表及地下徑流,灌溉強度以不造成土壤粘閉和不產表徑流為原則。如污水水質不符合灌溉水質標準時,可采用清水污水混合方法,使混合后的水質符合灌溉要求后再進行噴灌。此技術較復雜,在指導下運用。在坡度大和土壤滲透能力差的地方,需將灌shui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進行,以免產生徑流損失,實現“間歇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