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直接損失是巨大的。20世紀70年代前后,許多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相繼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腐蝕調查工作,并發(fā)表了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腐蝕的損蝕占GNP的1%到5%。要減少、防止腐蝕給我們帶來的損失,就需要了解材料腐蝕的特點。
金屬腐蝕基本介紹:定義金屬腐蝕是指金屬與周圍環(huán)境(介質)之間發(fā)生化學或電化學作用而引起的破壞或變質。
金屬的銹蝕是常見的腐蝕形態(tài)。腐蝕時,在金屬的界面上發(fā)生了化學或電化學多相反應,使金屬轉入氧化(離子)狀態(tài)。這會顯著降低金屬材料的強度、塑性、韌性等力學性能,破壞金屬構件的幾何形狀,增加零件間的磨損,惡化電學和光學等物理性能,縮短設備的使用壽命,甚至造成火災、等災難故。
如:鐵制品生銹(Fe2O3·xH2O),鋁制品表面出現(xiàn)白斑(Al2O3),銅制品表面產(chǎn)生銅綠[Cu2(OH)2CO3],銀器表面變黑(Ag2S,Ag2O)等都屬于金屬腐蝕,其中用量大的金屬——鐵制品的腐蝕為常見。
晶間腐蝕試驗方法
在特定介質條件下檢驗金屬材料晶間腐蝕敏感性的加速金屬腐蝕試驗方法,目的是了解材料的化學成分、熱處理和加工工藝是否合理。其原理是采用可使金屬的腐蝕電位處在恒電位陽極極化曲線特定區(qū)間的各種試驗溶液,利用金屬的晶粒和晶界在該電位區(qū)間腐蝕電流的顯著差異加速顯示晶間腐蝕。不銹鋼、鋁合金等的晶間腐蝕試驗方法在許多國家均已標準化。
晶間腐蝕試驗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化學試驗方法、電化學試驗方法及物理試驗方法三大類。化學試驗方法很多,比較成熟,應用廣泛,其中一部分已列入;電化學試驗方法是一個尚未標準化的方法,優(yōu)點快速、不破壞試樣;物理試驗以金相法和彎曲法應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