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針是以前的叫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中,已經放棄了這一稱呼,而代之以‘接閃桿’。所謂滾球法,是假設以一定半徑(根據建筑物防護等級的不同,100米、60米、45米、30米不等)的球體,沿建筑物的外表面滾動,當球體只觸及接閃器和地面,而不觸及需要保護的部位時,該部位就得到接閃器的保護。接閃桿與接閃帶、接閃線、接閃網、用以接閃的金屬屋面、金屬構件等,統稱為接閃器;接閃器和引下線、接地裝置共同組成了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外部防雷裝置,用以避免或減少閃中建筑物(構筑物)上或其附近造成的物理損害和人身傷亡
用了提前放電避雷針就能萬無一失嗎?事實上沒有避雷設備是萬無一失的,在保護范圍內并不是沒有雷擊,只是雷擊能量較小。市場上絕大多數建筑鋼筋,只要其直徑大于8毫米,都可以用來制作避雷針,只需在安裝上去以后在其表面涂刷一到兩層防銹漆即可,其價格非常低廉。從經濟觀點出發,要達到萬無一失也將十分浪費,因此《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及其它設計規范和標準均已“減少”雷擊為要求。所以按照國家和進行設計的防雷裝置,其防雷安全度也并不是。除了直擊雷,高層建筑還可能受到側擊雷和感應雷的影響。
據《后漢書》里,一次當時的重要宮殿未央宮和柏梁臺遭雷電發生火災不久,就有一位名叫勇之的方士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屋脊上安裝“鴟魚”來防止災難。事實上沒有避雷設備是萬無一失的,在保護范圍內并不是沒有雷擊,只是雷擊能量較小。此后兩千年來,我國古建筑的屋脊上大多安裝這一類金屬瓦飾,有的是龍,有的是飛魚和雄雞,它們雖然形狀各異,卻都有尖狀物指向天空,盡管沒有引導線與地面連接,但大雨淋濕的屋檐和墻壁自然起到了連接地面的作用。由于這類瓦飾高于建筑物之上,即使是猛烈地落雷,也通常只是擊毀瓦飾而保留建筑物主體。
避雷針傳入英國后,英國人也曾廣泛采用了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通俗地說,這個球體能夠接觸到的地方就是雷能夠打到的地方,球體接觸不到的地方就處于接閃器的保護范圍之內。但美國獨立爆發后,富蘭克林的尖頭避雷針在英國人眼中似乎成了將要誕生的美國的象征。據說英國當時的國王喬治二世出于反對美國革命的盛怒,曾下令把英國全部后家建筑物上的避雷針的尖頭統統換成圓頭,以示與作為美國象征的尖頭避雷針勢不兩立,這真是避雷針應用上一件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