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KUKAWA以“切、削、磨”技術為中心,生產和銷售木材、木工設備;印刷線路板及平面顯示器關聯設備;金屬、非金屬加工設備;汽車、鐵道車輛及飛木幾關聯加工設備等各式加工機械。
發展歷程
KIKUKAWA在1897年作為日本第壹家的木工機械廠商誕生了。性的技術業已廣泛而深入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高科技和傳統技藝的融合的'惠澤人類和自然的精湛技術'制作出品質優異,性能穩定的眾多制品。
印制電路板{PCB線路板},又稱印刷電路板,是電子元器件電氣連接的提供者。它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設計主要是版圖設計;采用電路板的主要優點是大大減少布線和裝配的差錯,提高了自動化水平和生產勞動率。
按照線路板層數可分為單面板、雙面板、四層板、六層板以及其他多層線路板。
由于印刷電路板并非一般終端產品,因此在名稱的定義上略為混亂,例如:個人電腦用的母板,稱為主板,而不能直接稱為電路板,雖然主機板中有電路板的存在,但是并不相同,因此評估產業時兩者有關卻不能說相同。再譬如:因為有集成電路零件裝載在電路板上,因而新聞媒體稱他為IC板,但實質上他也不等同于印刷電路板。雙面板是單面板的延伸,當單層布線不能滿足電子產品的需要時,就要使用雙面板了。我們通常說的印刷電路板是指裸板-即沒有上元器件的電路板。
發展簡史
在印制電路板出現之前,電子元件之間的互連都是依靠電線直接連接而組成完整的線路。在當代,電路面板只是作為有效的實驗工具而存在,而印刷電路板在電子工業中已經成了占據了jue對統治的地位。
20世紀初,人們為了簡化電子機器的制作,減少電子零件間的配線,降低制作成本等優點,于是開始鉆研以印刷的方式取代配線的方法。三十年間,不斷有工程師提出在絕緣的基板上加以金屬導體作配線。電路板故障部位的不完全統計:1)芯片損壞30%,2)分立元件損壞30%,3)連線(PCB板敷銅線)斷裂30%,4)程序破壞或丟失10%(有上升趨勢)。而成功的是1925年,美國的Charles Ducas 在絕緣的基板上印刷出線路圖案,再以電鍍的方式,成功建立導體作配線。
直至1936年,奧地利人保羅·愛斯勒(Paul Eisler)在英國發表了箔膜技術,他在一個收音機裝置內采用了印刷電路板;而在日本,宮本喜之助以噴附配線法“メタリコン法吹著配線方法(特許119384號)”成功申請。而兩者中Paul Eisler 的方法與現今的印制電路板為相似,這類做法稱為減去法,是把不需要的金屬除去;而Charles Ducas、宮本喜之助的做法是只加上所需的配線,稱為加成法。雙面板這種電路板的兩面都有布線,不過要用上兩面的導線,必須要在兩面間有適當的電路連接才行。雖然如此,但因為當時的電子零件發熱量大,兩者的基板也難以配合使用,以致未有正式的實用作,不過也使印刷電路技術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