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直讀光譜儀較早起源于上世紀40年代,起初被應用于軍事裝備制造領域。第二次大戰后,隨著世界各國基礎設施的重建,經濟開始復蘇,光譜儀也逐步被應用于民用領域。上世紀60年代,直讀光譜儀被引入到國內,作為其一批應用者,鋼研納克的母體原鋼鐵研究總院(現為中國鋼研科技集團),見證了直讀光譜儀產業在我國的發展,這也為鋼研納克后期涉足該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鋼研納克推出一代直讀光譜儀——Labspark750,至今,鋼研納克的直讀光譜儀產品已歷經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升級迭代,產品性能持續得到改進。本次鋼研納克在BCEI1A2019上推出的SparkCCD7000直讀光譜儀在檢測靈敏度、光學系統、智控、痕量元素識別等方面都有大幅提高,據了解,此儀器在發布會前已經過多次試驗比對,其各項數據均已處于國際1先進水平。
“技術革新獎”評選,鼓勵一線工人技術革新
新員工經過上崗培訓后,還必須要有師傅“帶著”,一般半年后才能夠上崗,師傅仍然要承擔監控的職責。另外,每個員工的熟練程度必然存在著差異,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鋼研納克加強了對生產過程質量監控,如,光室組裝環節通常檢測主要通道的光強值是否合格。
鋼研納克的生產工人并不多,而且也是大專畢業。一線的生產工人也都是鋼研納克的技術人員之一。鋼研納克一直鼓勵一線工人進行技術革新,從2006年開始就堅持開展面向他們的“技術革新獎”評選活動,參選人針對工藝、工裝、裝配等生產實際提出問題、并牽頭組織團隊解決問題。曾經獲獎的有光電倍增管管座改進、樣品夾具改進、軟件改進等,雖然只是一些小的改進,但是一旦評價成功,公司就會及時下變更單,真正應用到生產中去。每年有不少于40項的技術革新,日積月累下來對于質量的提升作用不可謂不大。
直讀光譜儀取樣方法影響
取樣方法和對樣品的處理是光譜分析中影響分析精度和準確度的重要而關鍵的因素。爐前分析時要對爐中鑄態的鋼樣采取快速紅切的方式進行,如果檢測的樣品存在裂紋、雜質和氣孔等問題,要重新進行取樣檢測。對于低碳鋼材料要將其置入流水中進行驟降溫處理,確保樣品組織結構形成馬氏體和奧氏體,從而有效提升碳的分析結果的準確性。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對于高碳樣品進行切割后,不能采取驟降溫的方式進行處理,防止因為驟降溫引發裂縫發生。另外,對于鑄鐵和球墨鑄鐵的檢測和分析,要確保所檢測的樣品進行白口化,并確保取樣的溫度、脫模時間、冷卻速度標準和統一。另外不同材料的檢測分析,要選擇適合的研磨工具,通常使用氧化鋁砂輪片進行打磨,要注意打磨的顆粒處于中等狀態,不能太粗或太細。需要強調的是,試樣樣品的表面要打磨掉0.5至1.5毫米,除去樣品表面的氧化層,防止檢測結果的不準確,氧化層對碳的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