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從經濟和效果上找到一個平衡,博物館的數字化應用是一個大量內容數據整合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實際的制作成本,即能低成本又能有好的效果是困擾大家的一個難題。采用成熟技術是降低成本的方法,比如采用實景實物的拍攝手段,這是成熟技術,所以成本會有所降低,并且不少博物館已經有不少拍攝的數據可以利用,有些采用3D掃描等技術進行虛擬還原展示的方式來達到好的效果。
古籍檔案數字化存在的問題
古籍數字化較早是從計算機技術發達的美國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末,OCLC和RLIN先后推出了《朱熹大學章句索引》、《王陽明傳習錄索引》、《戴震原善索引》等數據庫,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的臺灣、香港和大陸才相繼開始了中文古籍數字化加工項目。
1缺乏整體規劃,重復建設嚴重
2文獻購置和書刊掃描儀、書籍掃描儀、全自動書刊掃描儀、古籍書刊掃描儀及縮微設備的購置成為制約古籍檔案數字化的兩大難題
3古籍整理技術成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4檢索技術急待完善
5檔案數字化文件格式數量多,不統一
6人才的知識不多面性難以適應古籍數字化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速崛起,面向公眾的各項智能化、信息化服務手段日趨豐富,在互聯網及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共同推動下,智慧化成為時代潮流,各行各業被智慧冠名之后,都融入了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創新。為了使圖書館的發展更加“智慧”,2003年,奧盧大學圖書館的艾托拉在文中提出了智慧圖書館(SmartLibrary)的概念,指出智慧圖書館是可被感知的、不受空間限制的移動圖書館。2009年,伴隨著“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國”概念的提出,國內外掀起了智慧圖書館的研究熱潮。國內外學者圍繞智慧圖書館的中心內涵、主要特征、信息服務、RFID實驗構建技術、虛擬技術、模型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地探討。緊隨智慧圖書館的實踐探索,相關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圍繞服務于人的中心,智慧圖書館的內涵在不斷的延伸、拓展,智慧圖書館建設方興未艾,展現出具有無數魅力的未來。因而,如何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充分認識大數據對于智慧圖書館建設的關鍵作用,避免智慧圖書館建設中出現“重感知,輕智慧”的通病,具有重要意義。
智慧圖書館
1、基于物聯網、人工智能云平臺大數據分析/智能硬件采集與管控的智慧圖書館解決方案。
2、綜合場景服務化:從以書籍為點的圖書館,升級為以讀者服務為點。融合智能零售,智能信息化,以增加用戶服務場景,提升讀者與圖書館的粘性。
3、基于學生場景化增加用戶體驗、用戶粘性;提高圖書館效率,簡化工作流程。
4、利用物聯網智慧化管理,為圖書館與智慧化校園搭建一個生態智能場景平臺。對物-分析圖書喜好:通過館藏圖書數量、種類與借閱對比,為在館圖書、已借、借閱周期、借閱年齡,人書對比,確定讀者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