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基本資料信息
|
翻譯是在準確、通順的基礎上,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GILT是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Localization和Translation四個單詞首字母大寫的組合形式。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其內容有語言、文字、圖形、符號的翻譯。其中,在甲語和乙語中,“翻”是指的這兩種語言的轉換,即先把一句甲語轉換為一句乙語,然后再把一句乙語轉換為甲語;“譯”是指這兩種語言轉換的過程,把甲語轉換成乙語,在譯成當地語言的文字中,進而明白乙語的含義。二者構成了一般意義上的翻譯,讓更多人了解其他語言的含義。
分譯:介詞短語作定語時,往往是定語從句的一種簡略形式。介詞短語作狀語時,有時是狀語從句的簡略形式。有些介詞短語還是并列句的簡略形式。因此漢譯時,有的可以拆句分譯。
①譯成并列分句。
The porous wall acts as a kind of seine for separating molecules.多孔壁的作用就象一把篩子,它把不同質量的分子分開。
②譯成讓步分句。
With all its disadvantages this design is c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這個設計盡管有種種缺點,仍被認為1佳設計之一。
④譯成原因分句。
We cannot see it clearly for the fog.由于有霧,我們看不清它。
The machine is working none the worse for its long service.
這部機器并不因使用的時間長而性能變差了。
⑤譯成目的分句。
This body of knowledge is customarily divided for convenience of study into the classificati: mechanics, heat, light, electricity and sound.。句中的“idlehands”可譯為“游手好閑之徒”,沒去強調復數,即未譯成“游手好閑之徒們”。為了便于研究起見,通常將這門學科分為力學、熱學、光學、電學和聲學。
主語從句
1.以what, whatever, whoever, whether, when, where, how, why等詞引導的主語從句,在翻譯的時候,一般可以按照英語原文順序來翻譯。
What he told me was only half-truth.
他告訴我的只是些半真半假的東西而已。
Whatever is worth doing should be done well.
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應該做好。
Whether he comes or not makes no difference.
他來不來都沒有關系。
When we can begin the expedition is still a question.
我們何時才能開始這次考察仍然是懸而未決。
How he is going to do it is a mystery.
他準備怎么做這個事情是個迷。
2.用it作形式主語的主語從句,可以把主語從句放到漢語句子前面去翻譯。為了強調起見,it一般可以譯出來;如果不需要強調,it也可以不譯出來。
It doesn’t make much difference whether he attends the meeting or not.
他參加不參加會議沒有多大關系。(It沒有翻譯)
It seemed inconceivable that the pilot could have survived the crash.
駕駛員在飛機墜毀之后,竟然還能活著,這看來是不可想象的。(It翻譯為“這”)
有時候,如果主語從句仍然按照英語原來的順序翻譯的話,it一般不需要譯出來。在漢語譯文的開始,一般可以用“...的是,...”這樣的結構來翻譯。
It is strange that she should have failed to see her own shortcomings.
真奇怪,她竟然沒有看出自己的缺點。(It不用翻譯,還可以用“奇怪的是...”這樣的結構來翻譯)
中國文學翻譯方回顧
鄭海凌在其專著《文學翻譯學》里指出:文學翻譯是藝術化的翻譯,是譯者對原作的思想內容與藝術風格的審美的把握,是用另一種文學語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現原作的藝術形象和藝術風格,使譯文讀者得到與原文讀者相同的啟發、感動和美的享受。語態的轉換科技英語問題中,被動語態使用相當廣泛,在翻譯時除少數仍保留被動形式外,大多數情況下要翻譯成符合漢語習慣的主動語態,例如:例4。他把藝術性定位為文學翻譯的本質屬性,把原作的藝術形象作為文學翻譯的主要對象。在我國翻譯界一向都存在料學派”和藝術派”之分。主張翻譯是科學的,一般是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翻譯。實際上,文學翻譯不是單純的科學,也不可能只講藝術,文學翻譯的本質應該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辯正統一。
1995年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自古以來的翻譯策略可以分成歸化和異化兩大類。本句中的名詞復數workers應當譯出,全句可譯為“要不是老工人們的幫助,我們早就失敗了”。異化法以源語文化為歸宿,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原文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歸化法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譯者向目的語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我國的文學翻譯研究,其實早就討論到這兩種翻譯方法,只是所用名稱有所不同。
嚴復翻譯天演論》時提出了譯事三難”一一信、達、雅。②有些介詞如for(為了),from(從……),to(對……),on(在……時)等,可以不譯。信,就是要求忠實于原文;達,就是讓人能懂,表達通順;雅,就是語言要美。這成為20世紀前期中國文學翻譯研究的一個中心議題。林語堂提出了翻譯的三大標準:忠實,通順,審美。與信達雅”一脈相承,沒有什么新意。在翻譯過程中,重達”和雅”,就會傾向于使譯文向譯入語靠攏,于是遵循歸化說”重信”,則為遵循異化說”。嚴復翻譯天演論》,則是極盡歸化”之能事,他不僅用地道的古漢語來翻譯,而且邊譯邊議。